「蝗蟲」停不了?facebook又有模仿反蝗廣告,針對曾蔭權的「惡搞」海報,要求他「回水」。市民對曾蔭權不滿一點不出奇,為何此刻網民有此搞作?相信和曾蔭權日前接受香港電台訪問,「消極」回應港人對近期「雙非孕婦」的憂累,以及他希望港人「包容」一些內地人「不文明」舉動的言論有關。
「雙非」問題已有不少人談論過,曾蔭權亦不經意講出問題的核心,就是現在公立醫院每年可應付約六萬名孕婦需要,私院則約三萬多,而每年本地平均約五萬名孕婦。當然,曾蔭權刻意忽略公立醫院前線醫護人手嚴重不足的問題。要減少公立醫院的負擔,積極的做法一是要求政府增加人手,這可能短期做不到;二是再減少公營醫院供內地孕婦的預約配額。第二個方法可短期內紓緩人手不足的問題,令本地孕婦可受較好的照顧。
至於說積極打擊衝關的「雙非」孕婦,已有評論說此並非問題核心。去年衝急症室的約一千多,只要公立醫院不把人手用盡,有所緩衝,應該不會影響本地孕婦。曾蔭權說,自加強執行堵截措施,衝急症室內地孕婦由每星期約四、五十人,減至約二十人。加之法院重判慫恿「雙非」孕婦衝急症室的中介公司人員入獄十個月,會起到一定阻嚇作用。但相信要百分百堵截雙非孕婦闖急症室並不可能。而如果現在公立醫院人手已非常緊張,一天有人闖急症室,一天本地孕婦的服務都會受影響。現在的關鍵是醫管局是否有決心減少給予「雙非」的配額,不再加重公立醫院因為人手不足原已十分沉重的負擔。
所以現在大家的焦點應是迫使政府確保公立醫院有足夠人手應付本地孕婦需要之餘,可以應付如衝急症室的突發事件。而這絕對可以透過減少內地孕婦預約配額達成。但重點及長遠之計是迫使政府加大對公營醫療的承擔。公營醫療水平下降,醫院前線醫護喊苦並非今天始發生,亦非由「雙非」孕婦所引起,而是董建華時期開始削減對公營醫療投入,包括減少訓練醫護人員的後遺症。曾蔭權上台後亦「蕭規曹隨」,蓋這是全球化新自由主義當道的不歸路,即公共服務外判/私有化,美其名是透過市場可以更有效率地運用資源,實際上是把百姓的基本權利如醫療、居住,以至教育等基本權利商品化。
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公屋商場街市私有化。起初主流傳媒及港人,對反對私有化而提出司法覆核的盧少蘭婆婆喊打喊殺,指她「阻住地球轉」,不少人「唔執輸」爭買領匯股票圖利。幾年下來,領匯這隻私有化怪獸摧枯拉朽,趕絕小商戶,引入大超市連銷店,把原本應為社區設施一部分的公屋商場瘋狂upgrade出租,為的是做好盤數,管理階層人人大分花紅及股紅。現在大家不是高喊地產霸權,高喊領匯沒企業良心嗎?但想想當年,大家簇擁領匯上市的光景。香港人迷信「自由經濟」及短視自私,也是造成今天公屋小商戶被趕絕,基層市民買貴嘢無選擇的單一化局面,並不能怪罪內地「蝗蟲」。
而說到對香港禍害最深,是賤賣公共資產,任由社區設施變成財團的搖錢樹,趕絕小商販,嚴重影響民生的香港政府,那個毫無企業良心的領匯管理階層,還是那些舉指不文明,「財大氣粗」的內地「蝗蟲」?
回到雙非問題,現在很多人提出要修法或釋法解決。這是一個需要充分討論的課題。有論者已指出,雙非孕婦是香港醫療產業化/商品化的產物,是香港醫療界別利益凌駕整體利益的問題,並非香港是否有審批權的問題,因為來港產子的配額由醫管局及私營醫院決定。如果認為要「斬草除根」, 取消雙非嬰兒居港權,港府和中共即使願意做,最終可能要人大釋法,進一步打擊香港法治,進一步破壞已十分脆弱的一國兩制,大家是否又樂意見到?
至於說到取回移民審批權。還記得99 年167萬的謊言嗎?到現在每天150個以家庭團聚為目的的單程證配額用不盡。灰記當然支持港府有權介入處理這些夫妻父母子女團聚的配額,以減少內地官員因為腐敗而阻延港人與內地至親團聚,或者利用剩餘配額讓當年因釋法而被剝奪居留權的港人成年子女盡快來港。但單程證配額的目的是讓港人內地配偶及子女家庭團聚。
大家還記得嗎?當年大陸經濟還沒有今天的強勁,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財大氣粗」的內地有錢人也沒如今天的「橫行」。但當年居港權之爭,主流社會對香港人內地子女的排拒,懼怕他們來「搶福利爭資源」而衍生出來的情緒,很容易被政府想當然的數字所俘虜,而對他們充滿敵意。結果社會很快便有了「共識」,迅速由政府要求人大釋法,嚴重衝擊香港的法治,亦造成族群撕裂。到頭來這又是否符合香港利益?
其實大家不用擔心,港府有的是專才和投資移民審批權,都是希望引入有錢有專才的內地或外國人,但佔人口比重很少。當然,大家如果仍然不滿內地投資移民推高樓市,不滿內地專才來「搶飯碗」,可以要求政府停止輸入移民。不過,香港可能會進一步變成「孤島」而非開放城市。而香港「憎人富貴厭人窮」的形像變得更為突出了。
香港地小人多,資源有限的確是客觀事實,但如何更公平分配資源,讓更多市民百姓得益則是大家努力的目標。上述例如房委會公共資產私有化,政府對公營醫療,以至教育福利的投入嚴重不足,不去說一直以來偏重地產金融利益等問題,都是早已存在,並非近幾年的「自由行」及「雙非」孕婦所引起的。
至於曾蔭權的「包容」論,就受到《蘋果日報》的主筆李怡的批駁。題目也是針對曾蔭權文化差異要包容而來,叫「中港矛盾非文化差異而是政經融合所致」。老實說,民望低又等收工的曾蔭權,講說話有多少份量可想而知。特別他養尊處優,又怎會理解民間疾苦。不過,灰記無意加入聲討曾蔭權講風涼話的行列,倒是想談對李怡文章的一些看法。
李怡引述了經常來港的台灣作家張鐵志對近來中港矛盾成因的看法︰「關鍵不在於民間文化的衝突,而是北京的政治與資本的力量正在侵蝕香港原有的自由與文化」,「投機資本在香港炒房炒高級品炒旅館房價,惡化香港原本就嚴重的貧富不均。而為了賺自由行陸客的錢,香港越來越像一個沒個性的消費樂園:街上是更多的珠寶店時裝名店,書店卻得從二樓更往上爬。更嚴重的是政治的壓迫,例如中聯辦官員和親共媒體對不同意見的學者展開猛烈人身攻擊,讓人憂心言論自由空間正一步步縮小。更遑論早已進行的各種以商圍政攻勢。」
李怡跟著說,「一位台灣作家說出了香港市民的真正感受,而香港特首卻不知道市民感受,又或者是故意混淆。香港人並不歧視內地人,不僅不歧視,而且百多年來都有關心內地發展與人民生活的傳統。八九民運,六四燭光,對劉曉波、艾未未的尊敬關懷,大陸地震天災時港人的慷慨捐輸,在在說明香港人視內地同胞如親人。」
那為甚麼會又把內地人視為蝗蟲呢?原來因為大陸實行權貴資本主義之後,「社會向兩極分化,極少數人或貪污或憑着權力關係成為巨富,絕大多數人則陷於赤貧和沒有生存保障的處境。大款的比例雖小,絕對數字卻很大。來香港消費搶高樓價、旅館房價,惡化香港貧富差距的內地客,大部份是富起來的一批人。」
然後是「特區政府對中國政治權貴的諂媚,把平等交易的大陸自由行說成是『祖國的恩典』,把來消費的陸客當財神當米飯班主來拜,這就造成了一些陸客的自我膨脹以致囂張,不顧香港法制規矩。港人反感,遂有「蝗蟲」之譏。」……「蝗蟲論其實正是針對政府向大陸巨富傾斜而對香港市民漠視和歧視的反彈。因此,筆者支持陳雲的意見『讓蝗蟲飛,起碼多飛一陣』,逼政府做事,也讓中共對香港的『政經融合』鬆鬆手。」
灰記當然贊成香港高度自治,限制中港兩地政府及官商「融合」勾結,刮取中港兩地民脂民膏,也歡迎李怡收縮「蝗蟲論」的打擊面,只是針對中港權貴統治階層以及那些大陸巨富。灰記也希望提醒各位,香港也有很多得益者,包括那些迫二樓書店搬得更高的大小業主。「一巴掌打唔響」,香港變成沒有個性的消費樂園,香港人的短視,對這塊土地沒有長遠承擔亦要負上一定責任。
至於「雙非」孕婦,新移民來香港搶資源搶福利的論調就請高抬貴手,因為預約「雙非」是人家真金白銀,由數萬至十多萬不等,付予香港醫院提供的服務,因為大部新移民都和其他香港人一樣,勤奮工作養活自己及家人。搶資源搶福利搶得最厲害不是別人,正是那些在這個官商合謀的體制中,壟斷市場,謀取暴利,對香港缺乏承擔的中港以至外國財團商賈。他們正如蝗蟲般,在官員的配合下蠶食大家買少見少的生活權利。大家團結起來針對的目標是他們,而非「雙非」孕婦、「自由行」以至新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