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涉及粵港澳三地二千五百萬人口,名為「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閃閃縮縮的諮詢,引起本地一些保育及社運團體的極大反彈,質疑特區政府繼續自毀自治,而且變本加厲,放棄原先純屬特區自治範圍的城市規劃。 雖然本港規劃署強調此涉及粵港澳三方的跨境發展大計,只屬概念性,名稱屬於「講大咗」,但這個越來越沒有信用的政府,已很難讓人放心。(二月十五日《文匯報》報道,粵港澳跨境基建納「十二五」,當中已包括一些「宜居計劃」的內容。看來並非「講大咗」的概念性交流。)
老實說,灰記對大陸政府(香港政府也亦步亦趨)的好大喜功、偏好形象工程的硬件思維早已厭倦。所謂宜居灣區計劃,實情廣東地區千百年來已有人聚居,世世代代生活於此,是幾時變得不宜居,為何變得不宜居,需要宜居一番?說穿了又是官商無孔不入的「規劃」賺錢強拆活動吧了。
涉及如此巨大跨境合作的計劃(應稱為翻天覆地的「大茶飯」計劃),影響無數中港庶民,諮詢期只有十八天,繞過立法會,比平常走過場式的諮詢如政改諮詢,更倉卒草率,而且只安排論壇,讓有關家專家參與,完全把民間社會排除,其取態已說明一切。
一群關注此計劃人士,在網上組成了反對香港「被規劃」行動組,發表《跨境規劃 . 原區自主宣言》,反對三地政府的強暴規劃,並支持港、澳、粵人民由下而上,自主參與規劃,貫徹由保育灣仔舊區,保衛天星皇后,以及反高鐵保衛菜園村,所標誌的民間參與規劃,對抗唯發展主義的精神。雖然持這種精神的人並非香港,以至內地社會主流,但兩地的地產發展主義同樣肆虐,其賤視田園、社區互助生活形態的「暴力」,以強拆方式驅走舊區及鄉村居民所引發的不滿,已越來越引起重視。
《宣言》強調香港自主之餘,並不排斥內地人,希望推動兩地由下而上的民主參與。面對三地政府不同程度賤視民意,「沉醉」於官商合力發財的政治取態下的融合,《宣言》強調的民間自主尤為珍貴。香港和內地人民應該不分彼此,共同面向兩地官商霸權。
基於殖民歷史的原因,令香港在中國境內處於特殊位置,即所謂一國兩制。香港人更應利用一國兩制所賦予相對較多民主權利和自由,奮起對抗扼殺庶民生存空間的官商富豪地產霸權,並應支援內地反強拆等維權運動,這是特殊歷史所賦予香港人的使命。況且,面對一國兩制日益收縮的現實,獨善其身,期望河水不犯井水,已屬妄想。
香港和內地庶民的命運只會越來越緊扣,道理十分簡單,香港人其實絕大部分來自內地,或內地人之後,本不應分彼此。香港人要堅持的自主,應是大陸依然缺乏的一些「普世價值」,公平、正義、同情弱小尤應鼓勵。總之,中港兩地的庶民應聯合自主便是了。
提起中港庶民自主,灰記想起一件多數香港人已遺忘的憾事。十二年前,香港政府及主流社會合謀剝奪無數香港人內地子女的居港權。這事關中港兩地庶民,又牽涉香港自主的大事,甚有重溫的意義。
香港人一向自以為珍惜的「普世價值」—法治精神,因為香港政府和香港人的短視、自私而輕易放棄。董建華政府破壞《基本法》(《基本法》規定法庭才可尋告人大釋法),以一百六十萬內地人湧港的謊言,向人大尋求釋法,推翻終審法院還港人內地子女一個公道的裁決。諷刺的是,特區政府這種訴諸中國最高當局的權威,向內地一制靠攏的作法,目的竟是排斥一制下的內地庶民(港人內地所生子女),讓無數中港家庭分離。此後又純為了經濟利益,向內地「乞求」自由行,專才及投資移民等。居港權人士看在心裡,相信百般滋味在心頭;知道居港權事件的內地人對香港人也一定有看法。
原來為了短暫經濟利益,不顧一切去迎合內地官方,接受一制的融合;為了賤視內地庶民(港人內地子女),無所不用其極的排斥、分離兩地人民,播下怨恨的種子。
十二年過去,在居權家長永不言棄的爭取,然後特區政府可能發現人口老化問題嚴重,香港吸引力大不如前,於是想起這批當年被剝奪了居港權的港人內地子女,宣布這群「超齡」子女可申請來港團聚,補充青壯人口。不過,無論特區政府如何短視和後知後覺,香港人不應再重蹈覆轍,不論這些港人內地子女經濟地位如何,港人不但不應再排拒他們來港,更應積極督促特區政府盡快完滿解決居港權事件遺留的問題,讓每個當年來港爭取居權的內地人都有權選擇來港定居,彌補當年巨大的過錯,修補兩地人庶民由居港權所產生的裂痕。
以八十後為主的反對香港「被規劃」行動組的成員,當中有不少同情/支持居權家長及子女。他們有遠見地看到這個宜居融合計劃,有資格宜居的可能只是兩地付得起錢的人,付不起錢的人只有被分離,好像很多居權家長及子女,好像兩地被強拆驅趕的舊區居民、鄉郊農民。在強大的官商權力財力下,他們失去了人類最基本的親情,失去賴以為生的空間,甚有可能成為「貧無立錐」的一群。唯有奮起抗爭,才有機會保有獨立於地產霸權以外的生活空間,保有金錢賣不到的親情與人情。
譬如此刻備受關注,也深感壓力的菜園村民集體搬村行動,就是一次期願保有獨立於地產霸權以外生活空間的集體行動。菜園村民的創舉,亦受到內地媒體的表揚,去年底於深圳舉行的深港國際生活大獎,獲頒「年度公民獎」,表揚他們「展示了一個公民社會應有的權利訴求和抗爭樣本。在利誘面前,他們選擇故土情懷;在權力面前,他們選擇民主抗爭;他們呈現了現代城市生活中難得赤誠的家園熱愛,也貢獻了一次對普世價值的精彩闡釋」。
譬如此刻仍不停抗爭的居權家長(他們二月十五日早上十時許,在立法會集合遊行至政府總部),直至每一名居權子女取回應得權利為止。他們的抗爭亦體現對「普世價值」的強烈執著。
無論如何,中港兩地庶民越來越面對共同命運,需要奮起抗爭,無論在一國兩制還是一制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