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及國民教育諮詢惹起爭議,但能否扭轉硬銷「愛國主義」的「大趨勢」,只能繼續關注。眼見香港人心不「歸順」,廿三條立法以限制表達、資訊自由,國民教育以訓練國家至上的「愚忠」思維,中共及香港統治階層要「製造」一群「新人類」企圖再明顯不過。
至於這些大動作能否得逞,關鍵還是大家據理力爭及抵制。這些「巨大」工程並非「只爭朝夕」,十年、二十年,香港的光景會是怎樣,香港的未來一代會是怎樣,取決於大家不願做順民的決心有多大。
與採訪過傳統「愛國」學校的同行談起,這類學校的校長和老師的一些看法很值得玩味。例如當很多同行以及不少社運人士指,香港傳媒越來越自我審查,不敢過多批評中共政權,很多內地的維權、群眾性事件都沒有報道。「愛國」學校校長及老師均異口同聲說香港傳媒傾向負面報道中國,所以國民教育引導學生正面看中國是一種平衡。
老實說,香港除了小部分傳媒還敢較大膽批評中共之外,大部分傳媒均十分「識做」,中國的盛事必然大張旗鼓報道。但中國大陸的畸型發展的確有很大問題,負面新聞不斷發生,香港傳媒除了黨報以外,很難視若無睹,完全不予報道。但在「愛國」校長及老師眼中,這依然是不可接受的「負面」消息「氾濫」。因此他有「必要」唱好中國,向學生灌輸今天中國的成就得來不易。
在這樣的灌輸下,學生會怎樣看「爭議性」事件呢?舉劉曉波為例,「愛國」學生會說劉曉波明知鼓吹改變現行政治體制,會觸犯「煽動顛覆政權罪」,是知法犯法;又舉「六四」為例,他們會說軍人用槍炮對付人民,因為有人民打傷了軍人,或者索性質疑血腥鎮壓的恐怖畫面是否真實。灰記以為,就是這種強調體諒國家,以大局為重,強調服從的教育,令學生喪失了人道關懷。
但這種「國情教育」只會越來越盛行。由香港友好協進會主辦的人代、政協到學校介紹國情,不歡迎傳媒採訪,即使學校不表示反對也要閉門進行。為甚麼?看看《蘋果》六月五日的報道︰「一名中學生昨在支聯會論壇上,踢爆范太前日到訪其學校時,一味唱好內地經濟發展,又教訓學生︰『如果真係愛中國,就唔應該直接當面鬧中國』,否則是『落中國面』。」范太又說民主、人權、普世價值這些東西,只是經濟上的一種工具。又說廿三條立法無損言論自由等。
觀乎范太「忠於國家忠於黨」的表現,閉門說這些話毫不出奇,而且就是要向學生灌輪「愛國」思想才要閉門,才要神神秘秘,才不被只會「負面」報道的傳媒「干擾」。
要來的終會來,無論特首以至特區官員,要當官的便只能越來越聽命於中共。關鍵是學生也好,家長也好,老師也好,校長也好,市民也好,如何堅持人道價值,抵抗洶湧而持久的「國民改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