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廿八日,美韓於黃海進行聯合軍事演習,看來是為了回應朝鮮於較早前炮轟延平島,造成軍民傷亡的事件。同時,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訪韓,會見總統李明博要求重開六方會談被拒。另中國宣布緊急召集六方會談團長開會。同時中國官方播出朝鮮人民議會議長訪華片段。朝鮮半島危機仍未解決。
延平島兩名韓國平民在朝鮮炮彈襲擊中死亡,多名平民受傷。朝鮮和韓國在這個小島附近有爭議的海域發生過多次衡突,雙方均有士兵傷亡,而平民傷亡是第一次。亦是朝鮮政權受指摘的主因。
據說內地不少人也不滿朝鮮「鋌而走險」的行徑,認為中國政府不應再被金正日政權牽著鼻子走,不要再默許朝鮮的「窮兵黷武」行為。上海復旦大學朝鮮研究教授蔡健則指,胡錦濤曾要求朝鮮領袖金正日不要再做出令中方驚訝的事。最近代表中國參觀朝鮮閱兵典禮的中共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向朝鮮表示中方支持金正恩繼位,但朝鮮必須改革開放,外交上跟國際接軌,以紓緩國際對朝鮮的經濟制裁。但中方的勸喻似乎起不了作用。
十一月三十日維基解密最新公開的美國外交電文披露,中國有意放棄朝鮮,傾向支持一個統一的韓國。其中一份電文提到,在零九年,當時的中國副外長何亞非向一名美國外交人員表示,覺得北韓 就像一名「被寵壞的小孩子」,企圖用連串導彈試射引美國注意。電文又顯示,中國憂慮北韓 領袖金正日一旦死後可能觸發權力鬥爭 。電文又引述韓國外長千英宇,謂新一代中國領導人不再當朝鮮為可靠盟友,逐漸疏遠平壤政府。
電文所顯示的是否中共高層的共識,還是部分領導人的想法,還是「應付」美韓的套話?
朝韓炮戰,中方的表態希望雙方克制,對人命傷亡及財產損失感到痛心和遺憾。不過亦同時跟隨朝鮮的說法,指事件是由韓國挑起。朝鮮指韓國軍艦侵入朝鮮領海,在那裡進行軍演,並向朝鮮領海發炮,才發炮還擊。
不過,十一月廿六日中國官方英文《環球時報》社論亦有批評朝鮮的語句︰
「最近朝鮮半島交火,看來只有北韓有所得著,但平壤是飲鳩止渴,它的作為並沒有出路。」
「僵局會持續,挑戰各方的忍耐力。根據目前的局勢,南韓會繼續不停受到來自北方的挑釁;而平壤會繼續忍受孤立和貧困,而且每次事件後更形惡化。」
由於外界對廿一世紀還有這種令人嘆為觀止的個人崇拜,以及父傳子的封建傳統感到難以理解/接受,所以很多人均認為朝鮮金氏家族政權不可理喻。美國好戰的前總統小布殊,亦乘機把朝鮮說成「邪惡軸心」,指金氏政權是專搞破壞的「壞孩子」。但這次事件韓國並非完全無辜,該處海域的主權有爭議,韓國軍方選擇在該處水域軍演,並發炮示威,朝鮮看成軍事挑釁也很自然。
當然,即使韓國軍艦在朝鮮領海發炮挑釁,朝鮮用炮彈攻擊延平島,造成平民傷亡,這種行為不可接受。據說開炮事件發生時,金正日及金正恩父子正在朝鮮南方前線,甚至不排除是金正恩下令發炮「還擊」,以顯示這位「王儲」在軍方的地位。正是朝鮮政權「草菅人命」的形象,甚至其「社會主義親密友邦」—中國的人民也感厭惡,美韓及西方世界自然對朝鮮今次舉動「反應激烈」。
不過,灰記以為,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國,是二戰後最窮兵黷武的國家(前蘇聯只能算是老二),其戰爭行為造成別國平民傷亡遠遠超過任何國家,卻不曾受到「國際社會」譴責,以至制裁。就以東北亞為例,五十年代初那場被稱為被遺忘的戰爭的「朝鮮戰爭」/「韓戰」,美國亦強勢介入,造成百萬計人命傷亡。
對東北亞的人民來說,意識型態之爭令民族撕裂,讓外來政權「有機可乘」。二戰後,美國以「保衛自由世界」的口號,把日本、韓國、台灣納入其「戰略防衛計劃」,蘇聯則以「社會主義陣營」為號召,把中國及朝鮮納入其影響範圍。斯大林時代,毛澤東提出向蘇聯一面倒國策,中國人民要稱呼斯大林為「爺爺」。
講起「毛主席」和「斯大林爺爺」,不得不提起「抗美援朝」。灰記知道「抗美援朝」四個字,已是十三、四歲的少年,那時左派戲院播出(或者是重播)一套名為《抗美援朝》的影片。而三八線則早已聽說過,還依稀聽過有套美國片叫《三八線生死戰》,應該是講這場戰爭。
三八線是分隔朝鮮和韓國的緯度線,這是二戰後美蘇「爭霸」的典型格局,即是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分成兩個國家,分別納入各自的影響範圍。要講美蘇在東北亞的角力,當然要一提日本軍國主義對外侵略擴張。
當日本全面投入戰爭,對內亦實行高壓統治,把左翼運動/反對軍國主義運動進行嚴厲鎮壓。灰記也看過少數日本反戰電影,如黑澤明的《我對青春無悔》,以及最近山田洋次的《母親》(嚴格來說《母親》並非反戰電影,但有反對/諷刺日本軍國主義的篇幅)。而日本民眾由明治維新起,長期接受日本有權及有能力領導東亞諸國建設亞洲的種族優越教育,民間沒法形成強大的反戰運動。日本戰敗後,國內的左翼/共產主義運動亦沒有如朝鮮的勞動黨和中國的共產黨般,發展成可奪取政權的龐大軍政力量。
正是在這種政治軍事力量的冒起,影響著戰後的朝鮮半島局勢發展。即是半島上反日本殖民統治的本土左翼/共產力量,與戰勝國美國及曾經跟日本人(日本於二十世紀初殖民統治朝鮮半島,直至二戰結束)合作過的官員的鬥爭。後來,美國見這些親日統治者不受本土人歡迎,便取而代之,並積極培養當地親美政治力量。
南部的親美反共政治勢力在美國羽翼下坐大,左翼勢力受嚴重打擊。四十年代末發生的「濟州事件」,是南部軍警以掃蕩共產勢力為名的大屠殺,估計被殺害的島民近六萬,佔全島人口五分一。親美的李承晚亦於美國「監督」下的大選獲選總統。形成了北部親蘇的金日成政權,以及南部親美的李承晚政權。即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和大韓民國。
南北雙方均不承認這種分裂狀態,金日成希望一舉「解放」南部,積極備戰,中國亦把原屬林彪四野的朝鮮族人民解放軍,撥歸這位曾經參加中國共產黨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朝鮮領袖所有,令朝鮮軍力大增。金日成要打到南部,據講除了斯大林首肯,毛澤東亦曾表示支持。果然金日成的部隊南下無往而不利,把韓國李承晚政權迫至東南角。美國逐以聯合國之名,在蘇聯缺席下,通過決議,派兵到朝鮮半島「驅趕」朝鮮共軍。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部隊長驅直進,打至接近中國邊境。
於是,金日成向蘇聯及中國求助,中國大部分官員及將領均不贊同金日成的軍事冒險行動,所以金求助時中共很多高層官員均不同意中國出兵協助朝鮮。但毛澤東在斯大林壓力下,獨排眾議(據說周恩來不情願地和議),在斯大林答應提供軍事援助下,以「志願軍」名義出兵協助朝鮮金日成政權。於是百廢待舉的中國,沒有喘息機會,參與了「抗美援朝」戰爭。
現在,越來越多中國人質疑「抗美援朝」是否值得。的確,毛澤東派裝備落後的「志願軍」往朝鮮半島參戰,對著有先進武器,制空力強勁的美軍,傷亡慘重自不待言。
中國官方數字是四十萬人陣亡,而蘇聯已公開的檔案則估計有一百萬「志願軍」陣亡。朝鮮軍南下及「抗美援朝」亦令美國有藉口進入朝鮮半島及台海,包圍中國大陸,令共產黨「錯過」「解放」台灣的機會,讓國民黨蔣介石政權可以休養生息。不過,「抗美援朝」亦令美軍退回三八線以南,令中國不用直接面對美國控制的韓國。
很多人認為,「朝鮮戰爭」/「韓戰」最大得益者是斯大林,因為可利用中國和朝鮮牽制美國。
日本亦因為「韓戰」而工業起飛。而朝鮮及韓國則兩敗俱傷,韓國軍民死亡高達一百萬人,朝鮮則更高達二百多萬。
其實,即使是金日成發動戰爭,如果美國只是把朝鮮軍趕回三八線以北,而不是長驅直進的話,中共未必會派「志願軍」抗美援朝。但那位野心勃勃的麥克阿瑟元帥,可能幻想殺入中國,消滅共產主義勢力。還是那位杜魯門總統,可能出於顧忌這位「受美國人愛戴」的元帥,也更可能比較能認清現實,不想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最後罷免了這位好戰的元帥。但戰爭已造成了巨大創傷。
幾十年過去,蘇聯由中國人民的親密朋友,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哥,變成修正主義,比美帝還危險的社會帝國主義;中國由反國民黨獨裁的人民民主革命,亦演變成奴役人民的獨裁政體。朝鮮則搖擺於中蘇之間,但個人崇拜與獨裁有過之而無不及(聲稱為解放人民的共產黨人,在奪取政權後往往成了獨裁/專制者,這是左翼人士必須嚴肅探究的問題);韓國則由一個獨裁者接替另一個獨裁者,由李承晚至朴正熙至全斗煥,台灣則由蔣介石長期執政。
到了八十年代,蘇聯由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倡導新思維,最終於九零年,蘇聯及東歐集團在人民不斷的抗爭下瓦解。蘇聯變回俄羅斯,影響力大減;中國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但八九年共產黨不願回應人民政治改革訴求,以軍隊血腥鎮壓民主運動,一方面繼續走資本主義道路,一方面共產黨專政體制不變,形成今日國富民窮,貧富懸殊,權貴橫行的局面;朝鮮則繼續我行我素,獨裁封建如昔,金日成九四年身故,由兒子金正日繼位,現在金正日身體欠佳,兒子金正恩準備隨時繼位。
韓國人民則經過流血抗爭,如八十年代的光州事件(軍警鎮壓示威者造成傷亡),於九十年代逐步走向民主,但經濟體制依然向富豪財團傾斜,貪腐大案層出不窮,人民並沒有真正得到經濟自主;台灣人亦對獨裁統治進行抗爭,蔣經國繼位後,於八十年代後期開放黨禁報禁,逐步形成國民黨民進黨的兩黨民主政制,同樣,經濟體制仍然向富豪財團傾斜,即所謂金權政治,人民亦未有經濟自主。
九十年代初,朝鮮半島曾經出現過和平曙光,當時的總統金大中以及後來繼任的盧武玄,對朝鮮的實行陽光政策,開通兩地分隔多年的交流,包括因戰爭而分隔兩地的家庭重聚,並積極投資朝鮮。不過,近年韓國政權向右轉,親美的李明博於零七年上台,對朝鮮採取強硬路線令朝鮮局勢緊張。當然,朝鮮不改黷武的作風亦難令韓國民眾安心,朝鮮民族和平統一依然遙遙無期。
而中國方面,國共關係緩和,台海局勢較平穩。但中共武力「解放台灣」之心不死,台灣人民對中國的認同亦越來越薄弱;在此格局下,美國亦沒有放棄「冷戰」思維,繼續孤立朝鮮,繼續利用中台矛盾,繼續把日韓台納入其孤立朝鮮,制約中國的戰略部署中。
最讓人失望的是去年領取了諾貝爾和平獎的奧巴馬,並沒有和平新思維,延續小布殊敵視朝鮮政策,令朝鮮半島僵局持續。
至於朝鮮的「親密」友邦—-中國,是否繼「抗美援朝」,再次成為半島危機無辜受牽連者,一方面被美日韓等視為偏坦朝鮮,另一方面又好像受制於朝鮮不可捉摸的行徑?不過灰記要借用毛澤東的說話,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中共「死抱」朝鮮金氏政權,可以換來獨家開採當地豐富資源,可以優先在朝鮮投資幾個經濟特區賺錢,又可以經常以調停人姿態出現,增加政治影響力。只是這個「深不可測」的政權,一但擁有核武,中方也不能安枕。
因此《環球時報》這樣描述朝鮮半島僵局的成因︰
「(朝鮮)半島不出現事故符合中國利益,美國亦不希望有人挑戰它在東北亞的影響。日本和俄羅斯與中國或美國的看法類同。
但這個共同目標常被其他想法所破壞,朝鮮希望擁有核武及持續的挑釁。加上美韓對平壞搖擺不定的政策,令朝鮮感到燥動不安,其反應亦往往過敏。」
這份中國官方報章社論除了期望朝鮮「自律」,亦說希望美韓調整對朝鮮政策,減少敵意,但結論不表樂觀。看來這亦是中方對朝鮮半島「期望」,「不戰不和」,即是有小麻煩,但不要出大事。
由二戰後的冷戰格局發展到今天,「神聖」的「社會主義」實踐沒有為人民帶來幸福(貧窮的古巴可能相對讓人民感到平等,官員相對能抗拒貪腐,但面對全球化資本主義,經濟改革的壓力日益嚴重。)人民更為此付出沉重的自由代價。資本主義世界亦越來越非人性化,經濟越來越動盪,低下階層的處境越來越艱難。換言之,世界各地的低下階層市民,特別發展中地區的低下層,越來越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
然而,美蘇爭霸帶動軍備競賽,核武及大殺傷力武器威脅著人類的安全。蘇聯已成過去式,最有能力化解「暴戾」的美國,並沒有反省自己的黷武國策,反而不斷指摘跟自己意識型態的「敵對」的國家是「邪惡軸心」,如伊朗如朝鮮如古巴,加深自己跟這些國家的裂痕。朝鮮半島的危機,美國沒有宣諸於口的圍堵(剩餘)「共產主義勢力」的「敵對思維」要負一定責任。
看來傳統的政治力量很難突破現存的困局,包括朝鮮半島危機。人民自發對統治集團及經濟權貴的抗爭,無論在資本主義陣營,前蘇聯東歐陣營,中國,以至朝鮮(據聞面對貧窮饑餓,部分朝鮮人對統治者開始不滿),是否能帶來新的轉機,愛好和平的人也只能如是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