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記首先要替進一步出版社賣賣告白,這間一九九七年回歸前成立的出版社,主要就是為了書寫香港而設。特別要從尋常百姓的角度,講處身此地的故事,為這個擁有獨特歷史的城市作更多元見證。《也是香港人–七字頭的新移民誌》是最新的見證。
主流論述成功把「新移民」塑造成要麼就是可憐,要麼就是可恥的異類。而這種對外來者,特別是內地人和有色少數族裔的歧見,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開始建立本土意識後逐漸凝固起來,越後來者越受這種排他意識所打擊。
這七位上世紀七十年代在中國大陸出生,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移民香港的朋友,正值這種具排他性的本土意識形成之際。她/他們各有獨特的故事,但也有很多共同的背景,譬如他們大多都是出身成份不好的家庭,最多是來自歸國印尼華僑的家庭。
不過,儘管父母以至祖父母輩在大陸政治掛帥,高壓統治時期有過很不愉快的經歷,以至改革開放後擕著書中的主角們趕著離開傷感地,我們這些主角們卻對故鄉有著難以磨滅的感情。這種鄉愁,與主角們所感受的歧視有直接關係。
而歧視無處不在,父母的學歷和技術不獲承認,重英輕中的教育,在在都顯示殖民主義民族分化的厲害。被叫「大陸妹」只是最具體直接的呈現。
內地新移民之所以被歧視,另一個最主要原因是窮。書中所有主角的一家都是到香港以後一貧如洗,她/他們在貧窮中成長。而大背景是,當時的中國經歷政治苦難後也是瀕臨經濟崩潰,而香港的製造業仍有可為。所以她/他們的父母可以捱生捱死,而她/他們亦努力求學,完成大學甚至更高級課程。
正如其中一位作者所講,她們那代新移民比現在的幸運。現在的新移民被嚴重歧視之餘,機會也因香港的不長進而越來越少。
作者們在這裡居住了二、三十年,一些日常生活細節或多或少會引起共鳴,如平民入讀貴族學校所感受到強烈階級意識(與內地剛好相反的階級意識);太安樓、筲箕灣八十年代的風貎….不過作者們較少具體說到對這個城市的感受,或對這個城市的感情。可能正如其中一位作者所講,日復日的生活,這個城市可以感受和記憶已不多。
只有六四、九七、七一這些日子,才牽動她/他們的情緒,才讓她/他們思索自己的身份,才讓她/他們感到與大部份香港人接近或依然若即若離….而六四、九七、七一的確已成了這裡的人的共同符號,這是她/他們最大的感想和體驗。
而灰記最希望六四、九七、七一所代表的,不是排他的共同符號,而是能夠反思這個城市的特質,包容更多想像的共同符號。這也是作者們的共同願望吧。
這七位作者/主角是梁以文、郭儉、趙學志、黃思存、金曄路、陳美紅、張為群。